伪满洲国政治体制:由日本次长主导的傀儡统治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体制

  伪“满洲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溥仪。1932年3月8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伪“满洲国”为伪“大满洲帝国”。溥仪为“皇帝”,”年号“为”康德“。

  伪“满洲国”的行政机构为伪“国务院”,其首长为“总理”。伪“国务院”下辖“外交部”、“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文教部”、“军政部”。“财政部”后改名“经济部”,“军政部”后改名“军事部”,“实业部”后拆分为“兴农部”和“勤劳部”,又成立了“厚生部”等部门。各“部”长官为“部长”,但是实权掌握在由日本人担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由日本人担任的“国务院总务厅”长官为实际上的“总理”。“总务长官”由驹井德三担任,继任者为星野直树和武部六藏。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每周二举行聚会,商讨并决定“国家”政策和各种具体事务,被称为“火曜会”。

  伪“满洲国”的立法机关称“立法院”,首任“立法院长”为赵欣伯。实际上的立法权掌握在关东军手中。伪满洲国没有成文宪法,而是由各项专门法律来替代宪法。咨询机关称“参议府”,其首长称“议长”。首任“议长”由臧式毅担任。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官”是林棨。“最高检察厅长”为李盘。宫廷机构为“宫内厅”,伪长官为熙洽。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坚持“不抵抗”政策,前东北军大部“奉命”不战而撤至山海关以南,来不及撤退的前东北军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有民族气节者,同仇敌忾,奋起抗日,成了著名的东北义勇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民族败类则屈膝投降,认贼作父,充当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和打手。这些民族败类及其所率部队成为后来伪满军的骨干力量。同时,他们还招降纳叛,搜罗了一些土匪武装和社会流氓,充实到伪满军的队伍里,由日军要员所组成的伪满军政部最高顾问所操纵,在关东军的直接控制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附庸和帮凶。

  国务院

  伪“满洲国国务院”(日文:まんしゅうこくこくむいん),为伪满洲国的行政机关,也是伪“满洲国”政治的最高机关。伪“国务院”在体制上是伪“国家元首”溥仪的直属组织,但实际上伪“国务院”却是日本关东军主导,不少日本人在伪“国务院”中担任各要职。

  政府机构

  “国家元首” :”皇帝“(帝制移行前为执政)

  “皇帝直隶机关” :宫内府 - 尚书府 - 参议府 - 侍从武官处 - 军事咨议院 - 祭祀府

  “院”:国务院 - 法院 - 立法院 - 监察院

  “国军”:禁卫队 - 江防舰队 - 飞行队 -兴安军-间岛特设队

  “警察”:海上警察队 - 保安局

  其他“机关”:总务厅

  外围团体 :协和会


  1932年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时,伪“国务院“以伪“国务总理”为首,以下各部组织长官则称为总长。伪满洲国粉墨登场时的伪“国务院”首届内阁如下:

  “国务总理”:郑孝胥(福建闽侯人)

  “民政部”“总长”: 臧式毅(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毕业生) “次长” :葆康(满族)

  “文教部”“总长” :郑孝胥(福建闽候人) “次长”: 许汝棻(满族)

  “外交部”“总长”: 谢介石(台湾人) “次长” :大桥忠一 (日本人)

  “军政部”“总长”: 马占山(汉族) “次长”:王静修(汉族)

  “司法部”“总长”: 冯涵清(辽宁盖平人) “次长”: 古田正武(日本人)

  “财政部”“总长”: 熙洽(满族) “次长” :孙其昌(奉天辽阳人)

  “实业部”“总长”:张燕卿(张之洞之子) “次长” :高桥康顺(日本人)

  “交通部”“总长”:丁鉴修(辽宁盖县人) “次长‘ :平井出贞三 (日本人)

  然而“大同元年”的各部组织“长官”不过是虚设的临时组织,实权则被日本人牢牢掌握。不久马占山等长官举起抗日的旗帜成为东北抗日力量。 1934年,伪“满洲国”改为伪“满洲帝国”,大部分官员由日本人和中国人担任。

  1934年(”康德“元年)

  1934年溥仪”即位皇帝“,各役职名有稍做变更。

  ”国务总理“ → ”国务总理大臣“

  “总长” → “大臣”

  1945年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灭亡。伪满洲国(终战)时的“国务院内阁”如下:

  “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辽宁台安人)

  “厚生部”大臣:金名世(满族) 次长 :关屋悌藏(関屋悌一蔵,日本人)

  “国民勤劳部”大臣:于镜涛(吉林省长春市人) 次长: 半田敏治(日本人)

  “文教部”“大臣”:卢元善(辽宁金州人) “次长” :前桥茂(日本人)

  “外交部”“大臣”:阮振铎(铁岭) “次长” :下村信贞(日本人)

  “军事部”“大臣”:邢士廉(满族) “次长”: 真井鹤吉(日本人)

  “司法部”“大臣” :阎传绒(满族) “次长” :辻朔郎(辻かいき郎,日本人)

  “经济部”“大臣”:于静远(辽宁辽阳人) “次长”: 青木实(青木実,日本人)

  “兴农部”“大臣”:黄富俊(辽宁沈阳人) “次长”: 岛崎庸一(日本人)

  “交通部”“大臣”:谷次亭(满族) “次长”:田仓八朗(日本人)

  帝位继承

  关于“帝位”继承,在1937年的《绝密会见录》里,记载一份由溥仪与日本关东军司令签署,令人震惊的秘密“备忘录”。按照备忘录,如果溥仪确认不可能有男孩,经日本关东军司令同意后,伪满洲国的”皇位“继承人将由日本天皇选定,溥仪要做的,是向“国”内外宣传这一决定。

  日本殖民

  为达到使东北最终成为日本人国土的侵略目标,日本以开发的名义展开“国策移民”活动,计划20年内从日本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日本人。1936年4月,日本关东军在长春召开”移民“会议,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截至1944年9月,居于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开拓团民)共1,662,234人。在1945年后,大部分日本移民被遣返,见葫芦岛日侨大遣返。但另有日本遗孤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文史百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