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允炆会输是因为手下没有会打仗的将军?

时间: 浏览:加载中...

  靖难之役指的是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之间争夺帝位的战争。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明朝初期的“靖难之役”中,实力弱小得多的燕王朱棣顽强地战胜了代表正统的建文帝,纵观整个“靖难之役”中的各场战斗,朱棣实在胜得很侥幸,明朝在朱元璋时期,把能打仗的将军清除得差不多了,但对于实力远超朱棣的朝廷来说,还不是最大的劣势,因为历史上的朱棣也不是特别能打仗的天才统帅。

  建文帝时期的明朝中央还是有那么一些能打仗的将军的,虽然和朱元璋时期不能比,朱元璋在位时期,因为“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两大案件,把开国的武将杀了个七七八八,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武将,能力和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当然差很远,但如果用来指挥占据绝对军力优势的军队去对抗反叛的朱棣还是能扛得住的。

image.png

  防守给力的耿炳文,朱棣对其毫无办法

  整个“靖难之役”期间,建文帝一共用过三位主将,分别是耿炳文、李景隆和盛庸。最先使用的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据说他的防御战打得很不错,事实上也是如此,耿炳文在靖难初期奉命去讨伐朱棣,但被朱棣击败,他率部退入真定城,全力防守之下,朱棣完全拿他没办法,根本打不下真定,如果耿炳文能一直盯在真定,朱棣的老巢北平时刻在耿炳文的威胁下,那么,朱棣很难在和朝廷的对峙中坚持下去。

  皇亲国戚李景隆,在即将击败朱棣的时候遇上天意弄人

  可惜的是,因为耿炳文进攻不利,把讨伐朱棣的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虽然消耗战也是朱棣吃亏,但在朝廷中,急于消灭朱棣的文官集团等不下去了,在削藩的主要责任人黄子澄的推荐下,耿炳文被免职,换上了纨绔子弟李景隆,李景隆其实也不差,怎么说也是名将之后(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手下数十万军队,是朱棣的十多倍,正常情况下,即使不太会打仗,熬也能把朱棣熬死。

  可李景隆运气不太好,靖难第二年的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率军和朱棣鏖战,在大规模混战中,将领的谋略其实不怎么管用,朱棣再怎么能打,实力却差得太远,几万兵马和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对阵,其实怎么打都是输,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朱棣的部队当时都已经没有信心可以打败李景隆了,可关键时刻,李景隆的帅旗被一阵风给吹倒了: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帅旗在古代的行军打仗中是相当重要的,帅旗倒下意味着主帅阵亡或被敌军击败后,主帅逃离战场,数十万人在混乱中沟通不便,看见帅旗倒下,以为已经战败,让朱棣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这一仗中李景隆的失败不是朱棣有多牛逼,而是老天爷在帮忙,非战之罪也,之后李景隆的战败就完全是士气都没了,敌我数量也相差不多,才显现出李景隆和朱棣的素质差距。

  朱棣正面始终无法击败的盛庸,两阵大风助力战胜

  李景隆被击败后,建文帝又换将了,这一次换上的是盛庸(仅仅只是耿炳文的部下),盛庸还是很能打的,在东昌之战中,盛庸率部大败朱棣,这一战中,朱棣几乎是孤身而逃,手下最亲信的大将张玉(永乐朝征讨安南的英国公张辅的父亲)战死,就连朱棣在东昌之战中侥幸不死都是因为建文帝下达的不能在战场上杀死朱棣的圣旨造成的结果,否则东昌之战后,靖难之役就应该结束了。

image.png

  朱棣缓过气来后,依旧要面对盛庸这座大山,于是在夹河之战中,双方再次死磕,刚开始,双方是杀得难分难解,朱棣和盛庸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打仗的水平其实差不多,坦白说,朱棣的军事水平比唐太宗李世民差多了,使出全力也就和盛庸这样的连明朝开国元勋都算不上的将军打成平手,大概是朱棣真的天命所归吧,关键时刻又是老天爷帮了朱棣,根据《明史》中的记载:

  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走德州。吴杰、平安自真定引军与庸会,未至八十里,闻败引还。王以计诱之,杰、安出兵袭王。闰月戊戌,遇于藁城。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

  从上述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盛庸有多么倒霉,连续两阵大风,还都是往盛庸的军阵方向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朱棣出战前是刻意选择的对阵方向,朱棣的军中也没有诸葛亮式的人物(姚广孝当时在北平),也就是说,朱棣是真的运气好,这个就实在没办法,不是盛庸不出力,之后盛庸的连续失败就是此战后士气打没了,但也没被打垮,盛庸本人直到朱棣进南京后才率部投降。

  所以,建文帝麾下不是没有能打的,起码能和朱棣这种水平抗衡的将军还是有不少,不说上面介绍的三位,就是守济南的铁铉这样的文官都是朱棣不可逾越的大山,被誉为草包的李景隆也并不真是草包,只能说军事能力差强人意,如果没有那阵大风,朱棣早就被他给灭了,正常情况下,以几倍的军力和对手混战,装备差不多,士气差不多的情况下,是头猪也打得赢,时运不济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