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发妻徐皇后是个怎样的女子?-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朱棣的发妻徐皇后是个怎样的女子?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燕王妃徐氏叫停了跟在身后的婢女,她想一个人登上城楼去看看。

  放眼望去,阳光依旧在儿时的东方铺开,洒在南京城上空,与晨㬢交融。远处的太傅院正冒着炊烟一一一整个院落早已林木参天,遮住了曾经的闺房,可怎么也挡不住她深情的目光。

  二十多年了,弹指匆匆,明天就要从燕王妃变成皇后了,不禁让她悲喜交加。喜的是岁月蹉跎,危险行将结束;悲的是徐家历经变迁,早已物是人非。

image.png

  燕王妃辗转反侧,几乎整夜未眠。说来也怪,丈夫近在咫尺,可她还是象小鸟般依人,轻声听着他的鼻息,不时地关注一眼,突然想起了在燕王府的温婉之夜,悄无声息间,爱便如潮水湧来。

  羞矣!燕王妃脸上泛起了潮红,扑嗤一声,惊醒了朱棣。两人相视一笑,已经不需要什么言语了。羞矣!自己早己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了,但她仍愿享受这温馨的时刻,不愿醒来。因为眨眼间就得摆出一幅不属于自已的脸孔。

  奉天殿刚刚修缮完毕,并粉饰一新,徐皇后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着真红大袖袆衣红罗长裙、红褙子红霞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

  接过册封的圣旨和大宝,向丈夫叩拜,丈夫对她深情回眸,殿下的七个儿女同贺,堂上鼓乐喧天,场外礼炮齐鸣,她轻身一揖,施予微笑,然后把手交给丈夫,回望群臣,使整个仪式达到了高潮……

  徐皇后思绪万千,不知不觉,泪水竟打湿了眼眶。

  徐皇后(1362年一1407年),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不得不拱佩徐达的战略眼光,作为开国第一功臣的精妙布局一一一女儿既然面容姣好,那么就得武装她的气质和学识,所以徐氏成为“女诸生”自然就不意外了。

  朱元璋经得了解,于是计上心头,一日召见徐达说:“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徐达叩首。双方各取所需,本是一场政治联姻,却被说得冠冕堂皇。朱元璋之意,让徐达乖乖交出女儿,彼此连成姻亲,就不要再有什么非分之想,好好为我朱家开疆拓土,免得日后清算功臣时把你也计算在内。

  徐达纵有千般不舍,但他还有选择吗?把女儿悉心栽培这么多年不就等着这一天吗?面前这个人他太了解了,高深莫测、阴阳两手,雷霆大怒之时可捍动五岳三山。

  封建社会的政治联姻不可计数,大多以悲剧收场。但在朱棣和徐氏之间却意外地开出了花卉。

  为锁定这门婚事,徐氏大致在十一、二岁便被接到宫里,成了朱家的童养媳,从此与朱氏江山紧紧相连。

  徐氏素静姣好、温婉动人,有三个人齐刷刷地注视着她一一一未来的公公朱元璋,首先打破了政治联姻的锁链,暗暗佩服自己的眼光,在收罗徐达的同时,让这门亲事变成了天作之合。

  喜上眉梢的是马皇后,关于子女的婚配丈夫总有自己的考量,她不会阻拦,更不会左右。但徐氏的加入让她眼前一亮,相信儿子在成家立业后,要么去远方就藩,要么驰骋沙场、夫唱妇随,为朱家助一臂之力。所以这期间,马皇后对徐氏悉心教导,从四书五经到纺纱织线,从闺阁女红到后宫权谋,从江山社稷到黎民苦难,无不倾囊以授。徐氏记下了,这为她日后的风霜岁月、镇定自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朱棣。二人情窦初开、眉目含情,怯生生地在宫里谈了场王子与民女之恋。徐氏一频一笑、百媚千娇,朱棣敞开怀抱,心喜欢生,自然水到渠成。十五岁那年,徐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正式嫁给了心仪已久的“棣哥哥”。

  四年后(1380年),根据皇祖训和父亲的安排,夫妻二人前往北平就藩。徐氏不禁有些疑窦,心想哪里才是故乡?凤阳老家,皇城南京,还是藩地北平?总之,落地生根,天涯无界,丈夫在哪里,哪里就是她热恋的故土。

  北平真是好风水,天生的龙兴之地。十年间,夫妻俩恩爱有加,不觉间便诞下四女三子,徐氏历尽了分娩之痛,好在夫君的目光依然爱意浓浓。

  1382年,噩耗传来,马皇后驾崩。徐氏大惊失色,想起往日母亲的教诲,不禁悲从心来。她决定在燕王府为马皇后守孝三年,以报深恩,三年间清衣素食,远离礼乐,只为那份忘却的记念。自此,王府上下对徐氏刮目相看,乐意接受严束,更多的感受到了她那颗悲天悯人之心。

  说到真正的故乡,徐氏确实有些模糊了。但父亲一次次北伐,屡屡在北平驻扎一一一这是她最欣慰的事,说穿了还是忘不了父亲,故土难离。时光苒荏,不久父亲背上长了个恶疮,随后离开人世,临前嘱其照顾好兄妹,徐氏一一记在心里。

  该来的自然要来。1398年,皇父朱元璋挂了。一时间,天塌地陷,江山掀起风雨。同年,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就开始了。

  之后,丈夫在姚广孝的建议下走了几步险棋:回南京奔丧,差点被扣留;为打消朱允炆的顾虑,三个儿子也被安排去南京,成为质子。这期间她夜不能寐,泪湿衣襟。最意外的是两个兄弟:徐辉祖一直怂恿朱允炆灭了燕地,分明没有什么骨肉之情,所幸小儿高煦一人一马从他府上逃了回来。好在二弟徐增寿恩怨分明,一心保护着燕王府,不时传来书信,警醒好生提防,时时在朱允炆面前美言,让燕王府赢得了时间。

  次年,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攻来,兵临城下。偏偏丈夫向宁王借兵去了,北平城身陷绝境,危如累卵,加上守备、军民、儿女家丁不足万人。一比五十、守住这片大后方就是徐氏的当务之急。

  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压在了徐氏肩上。她身披重甲,站在北平城头向全体军民发表演讲,鼓舞士气,组织妇儒老幼准备后勤物资,用坚毅的眼神横扫每一名士兵,誓与北平共存亡。

  徐氏成功了一一一在破釜沉舟的勇气下,在儿女们的帮助下,在全体军民的浴血奋战之下,她赶走了李景隆,保住了唯一的根据地,为“靖难之役”奠定了获胜的基础,写下了人生最光辉的一页。可以这样讲,没有徐氏,就没有日后的永乐大帝。

  尘埃落定,一切回归自然。丈夫当了皇帝,徐氏也变身皇后,可好多问题还需她来解决。

  毕竟丈夫“靖难”起兵,得国不正,她必须消除人们心中的阴影。永乐元年(1403年),一部《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颁行天下,自己又编写了《内训》十二篇,《劝善书》一部,同样昭告世人,愿黎民修德向善,只为丈夫赢得民心。

  徐氏从不干政,同时又为丈夫剔除荆棘。她问夫君和谁共治天下?朱棣回答很笼统,说同六部,翰林院的官员一同治理。徐氏计上心来,不久便召见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臣下的夫人,赐下宴席,赏冠服纸币,温声软语敲打,命夫人们多吹耳畔风,敦促自己的丈夫一心家国社稷,不然她的母仪天下可不是吃素的。而这一批人后来成了永乐朝的中流砥柱。

  永乐五年(1407年),年仅46岁的徐皇后来到了最后的时刻。弥留之际,她一再告诫丈夫爱惜百姓、广求贤才、不要娇惯自己的娘家人。同时叮嘱太子朱高炽:不要忘了“靖难之役"为北平城献身的将帅妻女,一定要感念他们的功劳和付出的伤亡。要求他亲自前往赠与嘉奖抚恤,完成她最后的宿愿。末了,再次提醒太子,小心提防自己的同胞兄弟朱高煦,因为他有夺嫡的野心。

  当徐皇后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朱棣把她揽在怀里,眼泪像断了线的风筝一一一因为他的影子没有了,他的支撑坍塌了,他的柔情被撕裂了,并发誓不再另立皇后。朱棣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妻子,把她的棺椁在宫中放了六年,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地下玄宫落成,才将她运去北平,让其安息。徐皇后成了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她的儿子仁宗朱高炽继位,上尊号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袝太庙。一世柔情、聪明睿智、胆识过人的徐皇后终于落下大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