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22章 节用(下)(4),原文、注释及翻译-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22章 节用(下)(4)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不但生前奢侈浪费,享乐腐化,死后还要用大量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财物埋葬他们那罪恶的躯体。墨子认为当时的丧葬已经发展到了浪费钱财、耗时费力、“败男女之交多”的程度,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节葬”说,也就是说对于丧葬,应该有薄葬、短葬的主张,并要求缩小贵族世卿和人民之间生活的距离。

  墨子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在消极方面提出了“节用”和“节葬”,但在积极方面却提出了增加财富和增加人口的方案。他认为“厚葬”就是把有用的财富埋在地下,结果必使人民贫困;“久丧”就是毁坏身体,又使男女隔离,必使人口减少。

  同时,他还认为在居丧期间,王公贵族不能过问政事,人民不能从事生产,结果使得“国家必贫,人民必寡,邢政必乱”。节葬是墨子针对当时统治者耗费大量钱财来铺张丧葬而提出的节约主张。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还使人们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并且影响了人口的增长。这不仅对社会有害,而且也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圣王的传统,因而必须加以废止。

image.png

  【原文】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①,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②、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生僻字 土+余]差通,垄虽凡山陵③。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

  是故子墨子曰:“乡者④,吾本言曰: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计厚葬久丧,请⑤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则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若人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则非仁也,非义也,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是故求以富国家,甚得贫焉;欲以众人民,甚得寡焉;欲以治刑政,甚得乱焉;求以禁止大国之攻小国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上稽之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而政⑥逆之;下稽之桀、纣、幽、厉之事,犹合节也。若以此观,则厚葬久丧其非圣王之道也。”

  今执厚葬久丧者言曰:“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夫胡说中国之君子,为而不已,操而不择①哉?”子墨子曰:“此所谓便其习而义②其俗者也。”昔者越之东有輆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居处。”此上以,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楚之南有炎③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若以此若三国者观之,则亦犹薄矣;若以中国之君子观之,则亦犹厚矣。如彼则大厚,如此则大薄,然则埋葬之有节矣。

  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子墨子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④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哭往哭来,反⑤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此也。

  故子墨子言曰:“今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⑥也。”

image.png

  【注释】

  ① “阓”为“鞼”之假借字。“操”为“累”之误。

  ② “大鞅万领”疑为“衣衾万领”之误。

  ③ “虽”为“雄”字之误。“凡”为“兄”字之误,即“况”。

  ④ “乡”通“向”,过去,从前。

  ⑤ “请”通“诚”。

  ⑥ “政”通“正”。

  ① “择”为“释”字之误。

  ② “义”为“宜”。

  ③ “炎”为“啖”字之误,吃。

  ④ “菹”通“沮”,湿。

  ⑤ “反”通“返”。

  ⑥ “此者”应为“者此”。

image.png

  【翻译】

  现在王公大人们的埋葬办法,则完全和这不一样。他们必定要大棺套中棺,用饰有文彩的皮带再三捆扎,宝璧宝玉既已具备,戈、剑、鼎、鼓、壶、镜、纹绣、白练、衣衾万件、车马、女乐都具备了。还必须把墓道捶实、涂饰好,坟墓雄伟可比山陵。这样荒废人民的事务,耗费人民的财富,多得不可胜数。厚葬久丧没有一点好处,以至到了这种地步。

  所以墨子说:“从前,我已经说过,假如效法这种言论,实行这种方法,计算厚葬久丧,真的可以使贫者变富、让人口少变多、让危难得以稳定、让混乱得到治理,那就是仁的、义的,也是孝子应该做的事,那么替别人打算的人,不可不鼓励他这样做。假如效法这种言论,实行这种办法,确实不能使贫者富、寡者众、危者定、乱者治,那就是不仁的、不义的、不是孝子应做的事,因而替人打算的,不可不阻止他这样做。所以,实行厚葬久丧,本来想使国家富足,没想到却更加贫困;本来希望增加人口,而现在却使人口减少;想用它来使政治清明,没想到却更加混乱;想用它来禁止大国攻打小国已经不可能了,想用它求取上天鬼神的赐福反而只能得祸。我们上从尧、舜、禹、汤、周、周武王之道来考察它,正好与之相反;下从桀、纣、周幽王、周厉王之事来考察它,倒是符节相合。照这看来,则厚葬久丧不是圣王之道。

  现在坚持厚葬久丧的人说道:“厚葬久丧,果真不是圣王之道,那么为什么说中原的君子实行不止、持而不释呢?”墨子说道:“这就所谓的便于习惯、安于风俗。”从前,越国的东面有个輆沭国,那个国家的人的头一个孩子出生后就肢解吃掉,说是“宜于生弟弟”;他们的祖父死后,就背着祖母扔掉,说:“鬼妻不可与之住在一起。”这种做法上面持以施政,下面习以为常,照办不改。那么,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便于习惯而安于风俗。楚国的南面有个啖人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先把肉刳下来扔掉,然后再埋葬骨头,才能成为孝子。秦国的西面有个仪渠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聚积柴薪把他烧掉。把烟气上升说成是死者“登仙”,然后才能成为孝子。上面以这种做法作为国政,下面以之作为风俗,行之不已。持而不释,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便于习惯而安于风俗。如果从这三国的情况来看,那么人们对葬丧也还是很微薄的;而从中原君子的情况来看,则又还是很厚重的。像这样太厚,像那样又太薄,既然如此,那么葬埋就应当有节制。

  所以,衣食是人活着时利益之所在,然而犹且崇尚节制;葬埋是人死后的利益之所在,为何独不对此加以节制呢?于是墨子制定葬埋的法则,说:“棺材厚三寸,衣服只三件,足以使死者的骨肉在里面朽烂。掘地的深浅,以下面没有湿漏,尸体气味不要泄出地面上为度。坟堆足以让人认识就行了。哭着送去,哭着回来。回来以后就从事于谋求衣食之财,用以资助祭祀之用,以此对父母双亲尽孝道。”所以说,墨子的法则,不损害生和死两方面的利益,即此之故。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内心确实想行仁义,想成为高级人士,上要符合圣王之道,下要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所以对实行厚葬久丧的政策,不能不深入考察。”就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古文名著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