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节,原文、译文及注释-趣历史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十五章讲圣人是百世之师,后世之人闻风而能兴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十六章从“仁”的得名之由讲“仁”是做人的道理。十七章的文字在《万章下》首章已经出现过,讲孔子离开故国和离开他国的不同态度。十八章讲孔子之“厄于陈蔡”,缘于和两国君臣缺乏沟通。十九章讲不必以流言蜚语为虑。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节

image.png

  【原文】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2,无上下之交也。”

  貉稽3曰:“稽大不理于口4。”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5。’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6。’文王也。”

image.png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便是这样。所以听到伯夷风操的人,贪得无厌的人也清廉起来了,懦弱的人也想着要独立不移了;听到柳下惠风操的人,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大起来了。他们在百代以前发奋有为,而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奋发鼓舞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百代以后还能如此,〕何况是亲自接受熏陶的人呢?”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人’和‘仁’合起来说,就是‘道’。”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便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就走——这是离开别国的态度。”

  孟子说:“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是由于与两国君臣没有交往的缘故。”

  貉稽说:“我被人家说得很坏。”孟子说:“没有关系。士人讨厌这种多嘴多舌。《诗经》说过:‘烦恼沉沉压在心,小人当我眼中钉。’这是形容孔子一类的人。又说:‘所以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声。’这是说的文王。”

  【注释】

  (1)仁也者,人也:古音“仁”与“人”相同;《中庸》也说:“仁者,人也。”

  (2)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君子指孔子。《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即是此事。

  (3)貉稽:姓貉名稽的一位官员。

  (4)不理于口:即不顺于他人之口。

  (5)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见《诗经·邶风·柏舟》。

  (6)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见《诗经·大雅·绵》;肆,故,所以;殄,音tiǎn,灭绝;厥,那个;愠,恼怒,怨恨;问,通“闻”,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诗词名句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