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作的吗?书中的主要思想是怎样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南)人。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image.png

  孔子自幼在鲁国受到文化传统、宗法传统及贵族世家的熏陶和影响,因而“十五而志于学”。17岁时已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20岁以后做过放牧管理员(乘田)和仓库管理员(委吏),并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顽强刻苦精神,通过勤学好问的自学道路,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功。到30岁左右,已通晓“六经”。51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南的中都县)。52岁时升为大司寇。55岁时弃官离鲁,周游列国,在外奔走了14年,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未被采纳。68岁时又回到鲁国,把主要精力用在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门徒上。他培养了许多学生,据传先后共3000人,其中最有名的70余人。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成书约在战国初期。“论语”的“论”是“论纂”、编排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此书共有20篇,每篇的头两三个字为篇名,无实际意义。篇中是由数量不等的话段组成,一段话为一章,全书共有492章,约13000多字。它不同于论说体著作,各篇、各章之间没有逻辑的必然关系。

image.png

  《论语》汇集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是“仁”。这一核心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的“仁”学思想正是这新旧交替、大变革时期社会思想的反映。“仁”这个概念,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提出,到了春秋时代,随着奴隶不断解放,民本思想的产生,入道原则的确认,“仁”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论述。孔子对这些论述进行了总结和创造性的发挥,创立了仁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仁”提升为哲学范畴,这是个重要贡献。下面选文都是孔子对“仁”的论述及与“仁”有关的内容。为了突出这一思想内容,选文没按原来篇章的排列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古文名著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