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北朝时期的盱眙之战,最后结果如何?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大家好,我是趣历史小编,说起盱眙之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发生在公元451年南北朝时期的盱眙之战。

  一、元嘉草草

  首先看当年狼烟烽火的背景:元嘉北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从辛弃疾词中我们早已知道当年北伐的结果,其实宋文帝一共进行了三次北伐,公元450年,是其中的第二次北伐。

  可这一次北伐,刘宋王朝准备的并不充分,而且领军将领水平也实在有限,这导致北伐受阻于滑台(今河南滑县),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打了个漂亮的防守反击。刘宋远征军一溃千里,几乎被消灭殆尽。

  惹怒北魏太武帝这样的人,后果不但很严重,而且很残暴。公元451年正月,拓跋焘纠集了北魏部队50万一路杀向南方,饮马长江。江淮一带,刘宋的守军只能快马扬鞭往南跑。可怜沿途的百姓却倒大霉了,“大军过境,秋毫无犯”只是传说,兵匪一家才是事实,血流漂橹、遍地哀嚎,是最真实的战争写照。正是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image.png

  二、中流砥柱

  可是在这如同决堤一般的溃退大潮中,却有一个小城,如同中流砥柱一般,屹立在汹涌的浪潮之中,这边是盱眙古城。

  溃退这种事,和大水决堤很像,很容易形成一泻千里的态势,可是,如果有一块硬石头岿然不动的挡住,就可以围绕这石块重新夯筑堤坝——这就是中流砥柱的作用!

  咱们看盱眙这个名字:张目为盱,直视为眙。盱眙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登高望远。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盱眙古城建在高处,与周围环境相比,有天然的高地优势,是一种城堡结构的军事要塞。相对于一马平川的江淮平原,这座城池独具魅力。此外,这个地方还是江淮一带转运粮草的枢纽所在。

  而且盱眙位于淮河之南,长江之北,是战略要冲之地,有“不得盱眙,不能下长江”的说法。对于饮马长江的太武帝来说,这是一个如芒在背的存在,因此在过江受阻之后,拓跋焘转过头来就开始围攻盱眙,想要彻底拔掉这枚芒刺。

  三、盱眙的守卫

  可是,这座盱眙小城却是一块硬骨头,不光因为它的城防修建的很到位,而且因为它的主人早有准备:

  此时的盱眙守将是沈璞,是沈林子的儿子。但当时的官场并不很喜欢人才沈璞,三十多岁的年龄也只是做到了不大不小的盱眙郡守(处级干部)。而早有准备这事,不是沈璞能掐会算,而是早在王玄谟围攻滑台的时候,沈璞就发现王玄谟打法不对,预测到了王玄谟必将失败,这才有了沈郡守修城、募兵、屯粮的举动,一切都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风暴。

image.png

  此外,刘宋的退兵潮中还有一个另类——臧质。这位臧将军时运不济,本来是后续部队,可是前军败退之后,他负责顶上,结果在颍川被揍了个灰头土脸。壮心不已的臧将军不甘心,又在江北组织阻击,结果又被打了个七零八落。两次失败下来,两万大军还剩七百。为了不当光杆司令,臧质选择进入盱眙城。两边合兵一处之后,盱眙城的守军达到了——“恐怖”的三千。

  到了盱眙城下之后,拓跋焘先给守军写了封信:我跑这么远,口渴了,给点酒喝吧。臧质很“友好”的送回了一壶尿,并且说:我们盱眙城里,好酒很多,有本事,你进来喝。

  拓跋焘劝降不成,反而被羞辱,这就点燃了怒火,攻城正式开始!

  四、终极对决

  这是一场50万对3千的对决,兵力对比大概是200:1,进攻方是北魏的50万精兵,而且刚刚击败刘宋的北伐军,气势如虹;另一边则是3千盱眙守军,大部分是临时招募的新兵蛋子,根本没经历过什么战争洗礼。这是一场典型的不对称战争。

  拓跋焘:给我冲,拿下盱眙。

  面对气势如虹的北魏军,盱眙城头下了一轮箭雨,地面上倒下成片的尸体。

  硬攻不行,又换投石车,可是面对特意加固过的城墙,这石头打上去,也就挠个痒痒。不但如此,宋军还趁夜把城底下的石头都搬走了。

  投石车无效之后,攻城利器——冲车隆重登场,宋军一看乐了:居然拿我们的发明来打我们,上石头招呼!盱眙城头下起了石头雨,于是冲车就成了战利品。

  经过仔细辨认,魏军发现这城头扔下来的石头,就是上次投石车抛过去的石块。魏军都要崩溃了:我们这不但是送装备,而且还要拿人命填坑!

  一地的尸体,却连人家一块砖都没敲下来!拓跋焘出离愤怒了,愤怒之余,他写了一封信:

  我这有50万大军,有本事你就杀,反正也都不是我的族人:攻打东门的是丁零族,攻打北门的是匈奴人,攻打南门的是氐族和羌族。

  这些异族人,对我来说,死了还少了国内的麻烦。你们互相砍,对我来说就是狗咬狗,谁死了我都不心疼。

  拓跋焘以为,这封信能完全瓦解盱眙守军的意志,让他们看不到希望。可是拓跋焘太天真了,攻心术这种小儿科,我们玩了几百年了!臧质把这封亲笔信手动抄写几千份,又扔回魏军大营。

  这封信的效果,基本是灾难级的。因为拓跋焘说的各族士兵的事——是真的!但人家是出来打草谷吃肉的,可不是来送死的!拓跋焘搬起石头,狠狠的砸了自己的脚,这件事也为后来的北魏内乱埋下了伏笔。

  现场效果也更“强烈”,各族士兵的情绪也十分“稳定”,出工不出力成了一景。冤大头这事,谁也不愿意干。

  另外,臧质还写信补刀:拓跋焘都这么对待你们了,你们不如投靠南朝,谁杀了拓跋焘,我们这边重重有赏!

  拓跋焘不是攻心吗?臧质就猛的拔高高度,让拓跋鲜卑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攻心!

  攻心不成,拓跋焘又使出了大招:切断水源,渴死你们。

  用这一招,只能说拓跋焘没在南方待过,北方十天半个月不下雨,那很正常,还经常得祈雨。可江淮一带,那是隔三差五的下雨,这地段最不缺的就是天上的雨和地上的水。有本事你把老天爷给管起来?

  这时候,臧质又送了东西出来——一筐粮食,还附了一封信:我们这磨刀霍霍,杀人没杀够,你们可千万别跑。粮食不够的话,我们这有,送你一点!

  五、退兵

  满地的死尸,加上这一年春天暖的早了一些,再加上时间的发酵,这催生出了一个战场终极大杀器——瘟疫。

  这东西是真正的杀人于无形:人越扎堆儿,传染越快,传播速度还是几何级的。没几天北魏士兵就染病一大半,死的死,倒的倒,居然减员一大半。

  拓跋焘就算再刻薄,可也没见过这么多死尸,以相关史料记载,这位曾纵横南北,杀得柔然嗷嗷西逃的战争狂魔,看着堆积的尸体,竟也潸然泪下。盱眙,这座坚强的小城,就这么把他打哭了。哭过后,拓跋焘也咬牙做出决定:撤军,回家!

  北魏大军开始拔营回家,在经过淮河的时候,发现盱眙士兵居然在造船,这是准备把魏军拦腰截断的节奏?魏军跑的更加欢实,一路撤军,再不停留。

  其实魏军想多了,守城一方的宋军,被近200倍的兵力轰炸,也不好受,而且只有3000人,想要追击几十万的魏军,那根本不现实。而宋军之所以造船,就是在作势——我不打你,也要吓唬你!

  盱眙之战,北魏大军攻城一个多月,伤亡二十多万精兵,让这次元嘉北伐,由单方面的溃败,演变成了两败俱伤的结果。对于此时华夏正统接棒人的刘宋政权来说,盱眙之战的意义,更关乎华夏的民族兴废和文明存续。

  这一战的胜利,让南北继续对峙,南朝正统的汉文明持续发展,北朝则逐渐迎来汉文明的同化。汉文明的重新一统,在此露出曙光、绽放微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